圖文 Shirky | 發表時間 2019-03-07 23:00 | 最後更新 2019-03-08 00:30
這篇文章想跟你說:
公司管理制度就像這樣,想要錢的團隊需要唬爛未來一年的規劃,包括打算怎麼做、各階段需要多少預算、以及最後的預期成果,然後每個查核點長官們再逐條檢視你們當初的"酒抓"(發誓)。一切聽起來似乎很完美,但是我們都知道未來充滿了各種不確定。這些團隊才不會好傻好天真,為了避免無法達成規劃裡頭的承諾,因此在提案時通常會趨於保守。這就是大公司為什麼只能穩定成長,卻缺乏破壞式創新的主因。創新太難預測,沒有團隊會願意承擔風險。
再者,這套行之有年的制度還有另一個致命的缺點,就是它只能確保事情如期完成,卻對這件事情是否值得被完成漠不關心。這就是柯文哲提到的:「Do right thing, not do thing right. 」因為政府治理也是依循這套制度,所以公務人員很難去做對的事情,只能把事情做對。
一本好書應該要能點燃你內心的小宇宙,讓你迫不及待想去嘗試書中的想法。《精實創業-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》就給我這樣的感覺,作者 Eric 不但解答我心中存在已久的許多疑惑,也提出清楚且可以依循的工作模板,只要照著做,你也可以擁有精實新創思維。
什麼是“精實新創”?簡單來說,就是不再相信基於預測的未來規劃,而是透過「開發-評估-學習」的實驗循環,不斷收集真實數據 / 顧客回饋,反覆修正你的初始想法與產品。
在精實新創裡頭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觀念,就是所謂的“最小可行商品”。為了盡可能縮短每次「開發-評估-學習」的時間,我們應該思考—可以用來測試想法的最簡單商品是什麼?甚至可以用人工先取代自動化作業,使用者不會在乎的。此時你要關注產品能不能改變使用者的行為,因此不要採用虛榮的假指標,而是有意義的真實數據,它們一定要能被追蹤、簡單、而且是針對目標客群所做的群組分析。根據使用者的實際回饋,而不是你的想像,來判斷這個想法到底可不可行,以及這個功能值不值得投入資源去開發。
《精實創業-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》有相當多的篇幅在說明「開發-評估-學習」與「最小可行商品」怎麼應用於新創事業。基本上,商業模式有兩大假設:價值假設與成長假設。價值假設是指你的商品有沒有辦法帶給顧客價值。Eric 認為你應該先測試這個假設,確認可行後再測試成長假設,也就是你的顧客數要如何成長(黏著式、病毒式、付費式)。關鍵在於舊顧客願不願意持續使用,或是推薦給新顧客。
Shirky 身為研究員,腦中早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。在撰寫服務建議書與年度規劃時,我們可以根據片面資訊與想像編織許多美夢,反正年底再來自圓其說。不讓這些美夢破滅,就是身為高階詐騙集團的專業。這些年,我們的確發現 Eric 點出的問題,我們不斷研發出一堆先進的技術或產品,卻僅有少數能切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。我認為改採「最小可行商品」與「開發-評估-學習」去測試每個想法,才能讓我們開發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商品。其實,精實新創也很適合用在生活中的許多挑戰上,一起來改變想法吧。
我還在摸索部落格的走向,這篇文章就是我的「最小可行商品」。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,那就幫忙分享吧。
上次閱讀是什麼時候?把它當作你的下一本書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精實創業-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》 by Eric Ries
★★★★★ 五顆星推薦
我沒有抽佣!我沒有抽佣!我沒有抽佣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是 Shirky 的16宮格閱讀筆記 (Feb 18, 2019) |